央广网北京10月9日消息(记者冯玉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今天(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量质效协同提升,技术水平持续进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持续提升,这一成绩取得的背后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国家高度重视医疗技术发展,一方面积极推动微创治疗、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通过对口支援等形式,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县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能力,使现代化的医疗技术更多的惠及更多群众。

  近年来,以微创化、个体化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呈现出“外科治疗微创化、内科治疗外科化、介入治疗常态化”的趋势。在外科领域,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逐步取代了传统手术,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中,腔镜手术的占比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外科机器人手术快速发展,自1997年我国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取得成功后,截至2017年,我国已累计完成各类机器人手术达到7万余台。在内科领域,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技术,已经实现从诊断到治疗、从腔内到腔外的突破,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耳鼻咽喉科、妇科等专业,并在基层医院普遍应用。

  过去需要传统的大手术治疗的部分疾病,现在通过内镜技术基本实现了微创甚至无创治疗。介入治疗损伤小、恢复快,可以替代部分手术,让药物直达病灶,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医疗技术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以心血管领域为例,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人数以每年5%-15%的速度增长,201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达91万余例,手术量位世界前列。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副主任郑哲介绍说,心血管外科现在很多常规技术都非常好,和国际没有差别,一个典型的例子,20年前我国很多医生要到国外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而现在我们要接受大量其他国家比如日本、欧洲国家的医生到我们这里学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人员仅61万余人,医疗卫生机构不足1万所,医疗卫生服务基础非常薄弱。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3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近100万所,我国医疗服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颅脑手术死亡率5年来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