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历史,致敬老兵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防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华儿女的伟大力量,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沉淀,永远铭记于后人心中,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老年之声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特别策划——《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前参军的许敬禹

  1933年出生,1949年7月参军,在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炮兵团,参加过解放西南战役、川东剿匪。1951年赴朝参战,在当年秋季反击战中担任骡马炮兵团观测班班长,立下三等功。1954年因病转业,1994年离休。

  跨过鸭绿江就向祖国行注目礼

  1951年5月,许敬禹随部队从长甸河口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当时他18岁。

  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到了鸭绿江对岸,战友们不约而同地向祖国行注目礼,再看一眼自己的祖国,因为这一去也许就回不来了。

  当然,大家也没想过回来的事情,当时就一个想法:过江就是拼了,就是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骡马不是一般的牲口,也是“战士”

  过了江就是艰苦的夜行军,一晚上要走40公里,不仅每个人负重三四十斤,摸黑行进,每个连队还要带着40多匹骡马和4门炮火,骡马拉着炮火和大车,战士们要保护好骡马在空袭中不受惊吓不脱缰,可见行军之艰难。

  在战士们的眼里,骡马不是一般的牲口,也是冒着敌机狂轰滥炸勇敢前进的“战士”。

  行军路上还要遭遇各种困苦险境,如今想起同学卢志冉为了抢救马匹,连人带马顺洪水而去,一个18岁的战士就这样走了,许敬禹十分痛心。

  冒着敌军炮火冲过5公里封锁线

许敬禹手绘当年战场地形图

  部队到达大酒店二线阵地后,1951年10月7日早上,连长命令许敬禹和副连长前去人民军某部炮阵地联系接交事宜。

  翻过柏岘岭,敌人的火炮就铺天盖地打过来,为了不和副连长同时牺牲,保证有人能完成任务回去,他和副连长就一个弹坑一个弹坑交错地往前跑,一路不知跃过多少弹坑,躲过多少炮弹,最终冲过了5公里炮弹封锁线,成功到达目的地。

  那场秋季反击战刻骨铭心

许敬禹和当时作战被炸伤的战炮

  战争比计划来得更快,经过一天一夜,和朝鲜军刚刚交接完阵地,天快亮了,此时战士们还没顾上吃一口东西,许敬禹只记得当时自己嘴里还含着一口炒面,在炮队镜里就发现敌方坦克已经开始向我方逼近,足足50辆,后面还有大量步兵,敌人已经开始向我方阵地进攻了,1营、2营开始急促射炮阻击坦克,敌方突破防线继续逼近,当距离3营阵地只有200米时,营长命令把12门野炮全部推出来,用穿甲弹封住了敌军前进路口,被打坏的坦克堵死了敌军退路,形成“关门打狗”的形势,敌人受不了,四散而逃,经过一上午,这场战斗基本算消停下来。

  但坦克退却后,敌人改用4架野马式飞机来轮番扫射、轰炸,我方炮兵、步兵指挥所全部被汽油弹烧了,许敬禹所在的观测所,也是摇摇欲坠。

  这场战斗持续了近半个月,经步兵炮兵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击毁敌人20多辆坦克、30多辆卡车,歼敌7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攻势,打垮了敌人的“坦克劈入战”。许敬禹所在的9连荣立集体三等功,作为观测班长,他个人也立下了三等功。

  许多战友躺在了他乡山沟,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许敬禹回忆当年秋季反击战手写稿

  战争是残酷的,许敬禹所属的连队,就那一仗下来伤亡大概四分之一,其他连队伤亡可能还要大一些。

  许敬禹清楚记得有两个电话员,因为电话线炸断了,俩人爬行了好远刚碰到一块儿把断头接上,被敌人炮弹一声“轰”响,炸得稀碎,去收尸的时候,战友们用雨布给兜回来的,像这样牺牲的战友不在少数。战友们会尽量找一块地方把牺牲的战友埋葬好,然后鸣枪,向烈士们致敬。许敬禹说:“战友们躺在了异国他乡的山沟里,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历史告白:没有抗美援朝,怎么保家卫国?

  许敬禹说:

  回想这场战争真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这是生死斗争,就是和敌人拼命。虽然也付出了相当大代价,但没有这样的生死之战,没有抗美援朝,怎么保家卫国?虽然我们装备和敌人没法比,但侵略者是可以被战胜的,是可以被打败的,我们凭什么来打败他们?就凭着抗美援朝精神。所以说抗美援朝的决策是伟大的,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采访87岁的许老,对于抗美援朝的点点滴滴,他总是那么记忆犹新,对于这场生死之战,他能准确说出具体日期甚至时分,还有每一个坐标点的数字。他说,这么多年来,很少向外人讲起他的这些经历,作为幸存者,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能看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他是幸运的。现在国家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就是战友们的鲜血铸成的,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荣誉,也是对这些战友们的尊重,对他们的表彰,对他们的深切缅怀。

  本文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老年之声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老年之声编辑:唐姣菊//责编:李沛、杨滢//监制:田娜、汪群均